擺脫怨恨的無形枷鎖
【聯合報╱柯俊銘卅公職臨床心理師】 2008.04.15 02:35 am
常言道: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但無論是自己犯錯惹上麻煩,還是別人攻訐、失誤,導致受到傷害,當下難免都會憤怒、懊惱與難過,感受錯綜複雜,甚至心煩意亂,生活規律大受影響。
樂觀者通常力圖振作,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調適,過一陣子,不愉快的情緒自然就煙消雲散。看不開者卻耿耿於懷,始終帶著愧疚與罪惡感,或老想著要如何報復,找機會以牙還牙,執著間便陷入「作繭自縛」的困境中。
諸多文獻顯示,怨恨會促使體內交感神經過度興奮,相關生理機能處於緊張狀態,長期下來,循環、消化、呼吸、內分泌等系統易產生病變。另外,也有研究指出習慣自責或記恨的人往往具所謂的「C型性格」,意即是罹癌的高危險群。
雖然闖禍或遭遇背叛、傷害後,要完全原諒自己、對方並不簡單,但總是怨天尤人,終日抑鬱寡歡,既活得痛苦,恐怕最後也會積怨成疾。為了健康福祉著想,提供以下建議,有助於擺脫怨恨帶來的無形枷鎖,讓您重獲心靈的自由:
1.接受事實:誠實面對內心的憤怒與悲痛,坦承傷害已經造成,不要企圖壓抑、隱藏。透過檢討,了解事發造成的影響為何,思索有無挽回、補救的餘地。
2.澄清觀念:原諒並非代表懦弱,也不是認同肇事者沒錯,或當作沒事發生過。關心、善待自己,避免個人為怨恨所吞噬,反造成更多的損失。
3.轉換角度:對於肇事的動機、原因,嘗試做正向思考或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,如對方會不會是有誤會或迫於無奈?換成是自己或別人,是否也有可能如此做?
4.記取教訓:藉由反省找出癥結,調整個人處事或溝通方式,防止類似情形再度發生。將難堪的經驗當作是學習契機,化為往後成長、進步的動力。
5.尋求協助:找信得過的親友或專業心理諮商人員談一談,在分享、討論的過程中,抒發苦悶情緒,建立理性認知,也能獲得安慰與支持。
俗語說:「有量才有福」,在人生的旅途中,雖無法永遠避免衝突、失意或挫折的發生,但若能學習寬恕,懂得包容、放下(let it go)的道理,持續保持自信、活力與希望,相信幸福才會常伴您左右。
【2008/04/15 聯合報】
馬上加入
提姆正妹報報FB粉絲團,讓你掌握每日精選正妹。
【若本人不想被報導,請
來信或
私訊,我們將儘速移除文章。】
▼
提姆正妹報報Tiktok頻道正式上線囉!!
▼
提姆正妹報報YouTube頻道正式上線囉!!